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

网上有关“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...

网上有关“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
第一节:区域农业发展--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

1、东北地区地理条件

(1)气候条件:大部分位于湿润、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,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,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。

(2)地形、土壤条件: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;黑土、黑钙土广泛分布,土层深厚,有机质含量高,有利于农业生产。

(3)社会、经济条件:①工业: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,农牧兴工、共促农牧②交通:交通发达,对外联系方便,发展外向型农业。③开发时间较晚,人口密度较低,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。

2、主要地形:三山脉(小兴安岭、大兴安岭、长白山)、三平原(三江平原、松嫩平原、辽河平原)。

3、农业布局特点:耕作农业区: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。林业和特产区: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。畜牧业区: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、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,是重要的羊、牛、马牧畜生产基地。畜种: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:三河牛、三河马;松嫩平原西部:东北红牛。

4、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: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

5、农业发展方向:平原区: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、专用品种,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;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促进粮食转化,延长产业链条;建设绿色食品基地。西部草原区: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。山区农业: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。

6、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:

自然条件:雨热同期,光照充足,平原广阔、土壤肥沃。

社会经济条件:人均耕地面积大,机械化程度高,交通便利,对外联系方便,市场需求大。

7、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:

地广人稀,机械化水平高,粮食商品率高;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,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,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;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;(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:由于人口稠密,每年净增人口多;城市、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,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;目前单产已较高,增产潜力已较小。)

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--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

1.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

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: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,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;②工业内部,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,技术、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。

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: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,给予许多优惠政策,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。

⑶良好的区位条件:位于我国南部沿海,毗邻港澳,靠近东南亚;发挥劳动力丰富、地价低廉的优势,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,利用港澳贸易渠道,大量出口商品。

⑷全国的侨乡之一。

2.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

⑴工业化的推进:①第一阶段:1979-1990年,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。②第二阶段:1990年以后,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。

3.问题与对策

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(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、科技实力、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)--产业结构调整: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,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,发展汽车、钢铁、石化、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,以此推动产业升级。

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(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,缺少分工合作)--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:构建以广州、深圳、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。

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(酸雨、水质型缺水、噪声等)--加强规划与管理。

⑷"城中村":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。

1、 自然条件 (1)气候。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暖湿润,年气温变化小,冬暖夏凉,气候宜人。年平均气温15℃左右,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征为:立体农业气候显著;农业气候类型多样;热量丰富,降水充沛,热水光同期,夜雨较多;阴雨多,光照少,湿度大,风速小.贵州农业气候资源还具气候温和湿润,无霜期较长;资料类型丰富多样;光热水匹配协调;散射辐射,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线较多等优势, 日照时数虽少,但热量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,以无霜期来说,高原西部稍微短些,大约在225天左右,其它地区一般都在270天以上,热量条件最好的高原南部地区,则长达335天以上,几乎全年都是生长期。高原上的大多数地区,年平均气温在15-20摄氏度之间,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6摄氏度以上,南部更高一些在7-8摄氏度以上,夏季七月份的平均气温通常在14-26之间,总的来说,贵州高原的气候冬季比较暖和,夏季比较凉爽。同时提出合理而又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,贵州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遵循农业气候资源规律,建立合理、高效的种植制度;调整农村牧业和各业内部结构;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. (2)水源。 贵州的水资源大部分为降水,由于降水量丰沛,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,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,贵州的部分地区在春冬两季相对缺水。降水较多,雨季明显,阴天多,日照少。年降水量1100毫米~1300毫米,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;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, (3)地形。 贵州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,介于东经103°36′—109°35′、北纬 24°37′ —29°13′之间,东靠湖南,南邻广西,西毗云南,北连四川和重庆,东西长约595千米,南北相距约509千米。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,占全国总面积的1.84%。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、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,向北、东、南三面倾斜,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。贵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说。其中92.5%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。境内山脉众多,重峦叠峰,绵延纵横,山高谷深。 (4)土壤。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,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.4%。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一黄壤地带。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,以黄壤为主;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,以红壤为主;西北部为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,多为黄棕壤。此外,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、粗骨土、水稻土、棕壤、潮土、泥炭土、沼泽土、石炭、石质土、山地草甸土、红粘土、新积土等土类。对于农业生产而言,贵州可用于农、林、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.7%。 2、社会条件 (1)市场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,我国农产品生产已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渡,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已是大势所趋。了解市场,掌握市场,开拓市场,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必须具备的“硬件”。我省农村因经济落后,规模经营不足,农产品商品率低,农民对市场的研究和开拓重视不够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规模生产的扩大和农产品生产的增多,市场左右农产品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“软肋”进一步显现出来。贵州的农副产品市场总体上说需求量比较大,有些特殊的农副产品还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。我们也要看到, 贵州的产业化经营只是起步阶段,规模小、产量低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。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发展,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,更是市场竞争的需要。 (2)交通。 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民族聚居区,交通欠发达,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,湘黔、川黔、贵昆、黔桂4条铁路是贵州交通运输的主要干线,火车可直达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福州、郑州、武汉、广州、湛江、北海、成都、重庆、昆明、怀化、柳州等城市。省内,贵阳——六盘水(黄果树)、贵阳—玉屏(梵净山)开通了旅游列车,贵阳与桐梓、凯里、都匀之间也有管内旅客列车往返。 航空方面,贵阳机场是省内唯一的民用机场,距市中心仅9公里,现有西南、四川、南方、深圳、厦门等多家航空公司在贵阳开设民航业务,开通航线30余条,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。 公路方面,以贵阳为中心,湘黔、黔桂、滇黔、川黔4条国道及贵阳—安顺—黄果树、贵阳—遵义2条高速公路向省内各地、市、州呈辐射状延伸。 (3)政策。 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突破口,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的优化过程.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规范政府行为,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定位,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,要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,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,进行组织创新与产权改革,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,并强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建设. 贵州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,选择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保险模式,研究建立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府扶持机制。探索建立多形式经营、多渠道支持、多层次分担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与救助的保险保障体系。探索发展相互制、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。贵州还将大力发展适合“三农”的商业人身和财产保险。积极探索运用商业保险建立“三农”风险保障机制,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。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,完善农村保险服务机构,因地制宜研发保费低廉、保障适度、缴费灵活、条款通俗、投保理赔简便的农村简易人身保险和住宅、农机具等财产保险业务。从外出务工农民较为集中的县、乡入手,积极开展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伤害保险试点,切实提高农民工意外伤害风险保障水平。为此,政府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、中介机构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延伸保险服务网络;并尝试对欺诈误导、无理拒赔等违法案例进行曝光,公布行政处罚信息,加强行业诚信建设。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,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。支持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业务,建立被征地农民的长期补偿机制。 (4)科技。 农业丰则基础强,农民富则国家盛,农村稳则社会安。加强“三农”工作,积极发展现代农业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,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。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。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,促进农业集约生产、清洁生产、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。对农业科技投资,就是对农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投入,就是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。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条件,确保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。贵州目前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38%左右,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大约10个百分点,差距进一步拉大。贵州建立质量型农业增长模式,任重而道远。发展现代农业,必须针对贵州省情和市场需求,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,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按照贵州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,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处理好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的关系,依靠科技进步,加强农田基本建设,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,是发展现代农业,推进贵州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首要任务。 (5)工业基础。 我省主要以水电.煤矿.铝矿.锌矿-----等的产业为主,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,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。 (6)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。 贵州省人口3931.12万,其中农业人口3258.04万,占全省总人口的83%;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万左右。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,既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和不利于“三农”问题的解决,又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。从农村劳动力的构成看: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就占转移人数的53%,初中及以上的人数占66.17%,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还是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,他们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。尽管全省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,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,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。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中文盲、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的人数就占近60%。人力资源充足,但质量却不令人乐观,全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。 3.贵州省农业布局:主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。 一是自然资源优势要突出;二是产品发展有基础、技术成熟度要高;三是目标市场明确,发展潜力大;四是地方有积极性,有投入基础。在产业布局上要分别对待。总体上,贵州的地理环境(气候、水源)决定了农业的种植作物与布局,贵州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,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。与区域地理结合考虑农业区位因素。贵州的农业大部分以轮耕为主,夏季种玉米.水稻等农作物,冬季种小麦和油菜等。由于贵州处于特殊的喀斯特地区,在底凹的地区主要种农作物,而在上面种的是果树或者其他经济林。

关于“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
本文来自作者[春永军]投稿,不代表欧娜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ovna.cn/xwzx/202501-15478.html

(21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4条)

  • 春永军
    春永军 2025年01月06日

    我是欧娜号的签约作者“春永军”!

  • 春永军
    春永军 2025年01月06日

    希望本篇文章《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
  • 春永军
    春永军 2025年01月06日

    本站[欧娜号]内容主要涵盖:国足,欧洲杯,世界杯,篮球,欧冠,亚冠,英超,足球,综合体育

  • 春永军
    春永军 2025年01月06日

    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高二地理知识点:区域经济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...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欧娜号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我们